查看原文
其他

台前一声喊,吼动八方神,他用一生唱响黄土地上的“摇滚乐”

李航、靳铃涵 光明网 2023-07-23

6月10日是“文化和自然遗产日”,今年“文化和自然遗产日”非遗宣传展示活动主题为“加强非遗系统性保护 促进可持续发展”。


非遗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。党的十八大以来,党对非遗保护传承工作的重视、关心和关怀,滋养着非遗事业的厚土,结出累累硕果,推动着非遗与现代生活密切连接,吐露芬芳。


在“文化和自然遗产日”即将到来之际,我们采访了2022中国非遗年度人物、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皮影戏(华阴老腔)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张喜民,聆听他的非遗传承故事。

陕西省华阴市双泉村是一个位于西岳华山脚下的小村庄,驰名世界的华阴老腔正发源于此。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皮影戏(华阴老腔)传承人,张喜民也是从这里出发,将华阴老腔唱遍大江南北。

西汉时期,双泉村是一个军事粮仓所在地,漕运直通当时的都城长安。带头船工为了统一大家的动作,一边喊着船工号子,一边用木块敲击船帮——这就是老腔的由来。随着时代更迭,这种劳动号子演变成了以皮影的形式进行演出的戏曲剧种,也就是我们熟知的华阴老腔。

老腔能从皮影戏的幕后走到台前,张喜民功不可没。2015年,张喜民和流行歌手合作的一首《给你一点颜色》火遍了大江南北,人们被这种敲着板凳、“吼”着唱的艺术深深吸引了。2016年,张喜民又带着作品《华阴老腔一声喊》登上了央视春晚的舞台。第一次让这么多人欣赏到老腔表演,张喜民内心激动不已,“以前觉得只有明星大腕才能上春晚,老腔这种小剧种怎么会有机会呢?等到真的站在春晚舞台上,我的内心无比激动。”

张喜民和其他的老腔艺人一起,不仅把这一声“吼”吼到央视春晚的演播厅中、张艺谋的电影里、人民大会堂的穹顶下,他们甚至还漂洋过海,吼到了国外的音乐厅里,他们曾先后受邀到美国、德国、法国、澳大利亚、马来西亚、新加坡等多个国家进行演出。老腔初出国门时,张喜民内心还是有些忐忑,“我以为只有华人会来看,外国人可能接受不了老腔。”但当他看到台下坐满了金发碧眼的外国人,看到他们鼓掌、欢呼、喝彩,张喜民内心充满自豪与感动,“外国人可能听不懂中国话,听不懂我们唱的是什么,但他们能被华阴老腔的魅力所打动。”

然而在这个过程中,张喜民也在遭受非议。近年来,张喜民一直坚持在传统的基础上进行改良创新,这遭到了一些人的反对,有人专程打电话过来说:“老张,你把老腔改得不像老腔了!”但张喜民不这么认为,他觉得只有创作出年轻人爱听的老腔,创作出既不失传统韵味、又符合时下流行特点的老腔,这项艺术才不会消亡,用他自己的话说,“要发展必须创新!”

凭着对老腔的热爱和执着,张喜民收获了无数掌声和荣誉,但有一个问题一直萦绕在他心头——这门艺术正在面临后继无人的危机。张喜民办过四次学习班,第一次来学习的人比较多,但很多人没过多久就放弃了,一共100多人的学习班,后来只剩下30多人。而这剩下的人里,虽说都是新学员,但也都是“高龄”学生,张喜民也有些无奈,“现在年轻人的生活压力大,可学习老腔是个费时间、花苦功的事情,很多人不知道自己几时可以学成,也就不愿意学了。”

如今,这位76岁的老人,把所有的希望寄托在了孙子张猛身上。这个曾经爱听流行歌曲的年轻人,在爷爷的影响下,主动承担起了传承老腔的责任,这让张喜民焦虑的心情有所放松。如今,张喜民仍在不遗余力地普及华阴老腔,他说,“只要有人愿意学,我就一定要把华阴老腔教好、演好。”

责编:岳沛  编辑:李佳琦
来源:光明网  记者:李航、靳铃涵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